当前位置:>新闻公告>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吉林省质监局服务“三条主线”工作纪实
2017-01-07      官方公众号
【字体: 】              

        ——2016年3月30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再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年内,中车长客自行研发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已经驰骋在香港南港岛线。风驰电掣的背后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国制造……

——2016年8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隆重启幕,5800平方米的五号展厅内,优质、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吉林大米、吉林人参等370多种名牌农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吉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扎堆亮相展会,“吉林品牌”农产品正在跨出黑土地,走向全世界……

——2016年12月24日,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品牌正式揭晓。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省十大服务业品牌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确保打赢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新常态”下,服务业正在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吉林发展后劲的新引擎……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左一)等领导在吉林省质监局局长孙秀文陪同下,参观农博会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名牌成果展厅。

“十三五”开局之年,白山松水的吉林大地,伴随着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声声号角,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优势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这一年,吉林质监人以勇立潮头的创新意识,拼搏进取的踏实作风,切实走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吉林振兴发展辛勤耕耘,不懈努力……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作为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吉林省质监局瞄准东北振兴大战略,立足职能发挥新优势,打基础牌,念服务经,全面推进质监事业改革创新。2016年,紧紧围绕促进全省制造业升级、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条主线”,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服务融入力度,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在一二三产业统筹谋篇布局,献计出力,努力助推吉林走上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之路!

依托质量品牌提升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支柱产业,涵盖轨道交通、风电装备、换热器、农机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同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日益成为左右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6年,吉林省将制造业提质转型升级纳入主攻方向,明确提出加快制造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吉林省质监局主动对接全省制造业升级,加大融入服务力度,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吉林创造跨越,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将促进制造业升级与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纳入质量强省年度行动计划。组织各地集中开展调查摸底,了解企业状况,制定帮扶措施。将集中体现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的两项指标,纳入省政府综合绩效考评,召集两次质量强省战略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部门群策群力,协调推进工作。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免费帮扶152户企业强化质量管理,129户通过了自愿性管理体系认证。培训企业首席质量官163人,累计达到667人。组织百名企业高管上海培训班,组建沪吉企业交流“对子”近40个,引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措施,培训52户规模以上企业104人。组织256户企业编写《企业产品质量信用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吉林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培育打造轨道客车、汽车、换热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一批名品名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2016年度认定的140个吉林省名牌中,制造业占比88.6%。组织10户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推进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壮大一批品牌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去年9月1日,延边州荣获“全国质量强州示范州”称号,成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东北三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四平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同时,积极创建板式换热器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辽源市质监局针对创建东北袜业园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积极开展帮扶指导工作。全省100余种吉林名牌产品实现网上销售,打造吉林名牌推广新业态。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广交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提升吉林名牌知名度。

——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加快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换热装备、化工灌装设备等重点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2016年,制定、修订《低钛高碳铬铁》等10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封闭水域客船选型规范》等12项工业地方标准,完成带传动、新能源汽车等两项重点领域标准化科研项目。优先在制造业基地和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广团体标准和联盟标准,推动制造业企业率先公开向社会亮标。组织四平巨元、辽源袜业等5家单位启动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组织吉大正元、长春迪瑞等12家单位开展了技术标准提升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11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两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联盟标准。

——实施检测服务工程。吉林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研究基地作用凸显,质检领域检验项目达到5039个产品/参数,农产品深加工、采暖散热器等检验检测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计量检测领域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91项,可对390种计量器具开展检定校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检测、聚乳酸含量检测、生物基产品检测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各级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体系,提供支撑。长春、四平、通化等地加快汽车零部件、换热器、石油机械等国检中心建设,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省质检院车用内饰产品、车用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检测能力不断提升。省计量院着眼解决汽车、动车、仪器仪表等制造业企业需求,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电磁兼容等多个大型实验室,填补了检测空白。省标准研究院围绕制造业升级开展“同质同标同线”研究……各级机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质量把关、研发测试、标准制定、修订、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解决各类技术问题2000多件。

吉林省质监局局长孙秀文在吉林省政府网站的在线访谈栏目中,解读《吉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聚焦标准示范引领

服务吉林现代农业硕果累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两会以及7月到吉林视察期间,深刻把脉东北振兴,殷切寄望吉林发展,对吉林作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吉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如何让传统农业大省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和活力?吉林省质监局主动思考,重新审视,依托农业标准化,服务现代农业这条主线,主动自觉发挥作用,体现作为。

——完善吉林特色农业标准体系。起草并由省政府印发《吉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4个文件,组织完成了149项农业领域强制性地方标准清理评估,优化1100项推荐性地方标准,推动吉林农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完善优化了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林蛙、食用菌等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标准制定主体培养,通过项目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大力支持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直机构、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启动了秸秆综合利用、玉米秸秆膨化质量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中药材4项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组织开展了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等70项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延边州质监局制定的《GB/T 19506—2009 地理标志产品吉林长白山人参》获得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通过制定朝鲜族泡菜、延边黄牛肉、黑木耳、民族服饰、民族料理等地方标准,进一步支撑起延边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持续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开展示范区提升工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订单+标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基地+标准”以及“公司+基地+标准”等典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发挥各级各类标准化技术机构、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美丽乡村试点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建设任务,重点推进12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5项省级示范区建设。通过创建、完善和提升,区域性农业标准化生产格局快速崛起,梅河大米、乾安黄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吉品超级稻、延边黄牛肉、东辽黑猪肉、向海大雁肉……示范区产品品质上佳,有口皆碑,吉林农业标准化在希望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挖掘历史渊源、地域文化、品质特色和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16年新认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用品吉林省名牌产品52个,占全省新评定名牌的37.1%,3个产品获批地理标志保护,26个产品获批专用标志使用资格。推进大米、人参、鹿茸、食用菌、葡萄酒、肉牛等品牌创建与整合,重点推出一批“吉林健康米”“吉林放心肉”等公共品牌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长白山人参”“双阳梅花鹿”等地方公共品牌。以长春农博会为契机,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首次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名牌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行集中推介和展示,通过 “展、销、商、会、网”等方式,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和品质化消费理念,推动吉林品牌走出去。

——实施农业标准化精准扶贫。依托农业标准化项目,以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为主要方式,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当年实施,当年见效。在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技术支持下,在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镇赉县建平乡建立了9个玉木耳栽培农业标准化扶贫示范园,发展玉木耳标准化生产。编制玉木耳栽培企业标准,培训标准化种植人员300余人次,建立两个玉木耳农业合作社,注册了楚伦牌玉木耳商标,当年收获鲜耳2万余公斤,以市场均价每公斤120元计算,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大幅提高。此外,对玉木耳项目进行了视频技术推广,在第十五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设置扶贫项目玉木耳产品宣传销售专区,向青岛军民融合基地、洮南市镇赉县三合村等村镇和单位介绍了玉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经验,探索创造了可复制推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做法、好经验。2016年底,在白城市各乡镇又建成了20栋玉木耳栽培大棚,逐步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16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品牌年度发布会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促进服务业发展成绩斐然

发展滞后的服务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短板,也是吉林与发达地区拉开差距的根源之一。2016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吉林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八千人”服务业发展攻坚视频大会,将服务业发展攻坚作为吉林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社会民生的战略举措,进行了紧急动员部署。

全省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全面打响。吉林省质监局立即行动,以优化服务发展环境、打造服务特色品牌、推进服务标准化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质监职能作用,促进服务业向集群、特色、高端发展。

——优化服务发展环境。解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约束,出台了含金量十足的《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替代制、限时办结制和否定备查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服务标准。全面梳理涉企收费项目,公开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自10月1日起,将44项计量检定收费标准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再降低20%、31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标准在现行收费标准上再降低10%。压缩业务办理时限,对省级工业产品(含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时限由原来的70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委托省内型式评价实验室进行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工作完成时限由原规定90个工作日压缩到45个工作日;省纤维检验处完成纤维产品委托检验时限由原来5至7个工作日压缩到3至5个工作日。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政务公开信息实现网上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正在建设当中。“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顺利实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质监信息数据全面归集。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打造服务特色品牌。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推动吉林服务业特色品牌创建,确定45户重点帮扶对象,促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由省质监局牵头,发改、商务等多部门共同组织开展2016年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名牌的评选工作,经过企业自愿申报、资格审查、综合评审和公示等环节层层遴选,吉林大药房、吉林省幸福里养老服务公司、吉林小棉袄家政集团等10户企业入选 “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名牌”。在全省旅游行业率先开展服务标杆引领活动,制定标杆引领者标识和规范,遴选和公布一批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适宜推广的服务标杆,欧亚商都、欧亚卖场商业连锁企业、长白山旅游、长影世纪城等旅游服务企业在行业内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推进服务标准化水平。培育团体标准,围绕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培育发展4项团体标准;围绕助推软件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两项团体标准;围绕规范眼镜行业管理,培育发展4项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全省已有570家企业声明公开亮标,涵盖5771种产品。促进向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制定了《城市公交营运安全管理规范》《茶楼服务规范》《冷链物流技术要求》等18项服务业地方标准,推进了建行四平分行等3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等13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24户,其中国家级试点14户,省级试点110户,涵盖现代物流、旅游、商贸、社区、村镇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提升了吉林服务行业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质量工作明确了方向,让吉林质监工作者欢欣鼓舞。2016年,吉林质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7年,更将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为建设质量强省、振兴吉林经济再做新贡献。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