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公告>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绸都”彩练被天下
2011-03-23      官方公众号
【字体: 】              

       古为江南富庶之地,今为长三角璀璨明珠,吴江,这一地处江、浙、沪金三角地带的千年古城,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凭借民营经济非凡的创造力,打响了千年“绸都”的品牌。

 

       吴江丝绸以精工细作享誉海内外,先后获得国家金奖、银奖、省优、部优称号60多项。目前,丝绸纺织已成为吴江3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约占全市1/3,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西含太湖,东邻上海,南接浙江,北靠苏州,这是吴江独享的区位优势。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是吴江独有的盛名。

 

       背景介绍

 

       “百树维桑半顷麻,每和烟雨掉缫车。”晚唐诗人陆龟蒙寓居吴江时,对当时丝绸业的现状,作了如是描述。而1950年的《盛泽镇工商联商店登记册》,则洋洋洒洒记录了当时吴江市盛泽纺织业繁荣景象,泛黄的纸张,近千家纺织商店,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丝绸纺织业是吴江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吴江的丝绸纺织产品在海内外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吴江地处太湖流域,这里沃野平展、湖荡密布、气候温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更是名闻遐迩的丝绸之府。吴江的丝绸生产和贸易源远流长,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前。唐朝时吴江盛泽生产的“盛绸”已成了贡品,到了明代中后期,盛泽地区就已成为家家以织绸为业的专业镇,先后形成了新杭、黄溪、盛泽三大绸市,全国各地的丝绸商人来此采购丝绸,呈现了“水乡盛泽市,罗绮走中原”的盛况;入清,丝绸业进入全盛时期,全镇织机总量逾万台,以其“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而蜚声华夏,并因此与苏州、杭州、湖州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后,吴江的丝绸纺织业早已从传统工业升级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化工业。目前,全市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无梭织机15万台,其中喷水织机13万台,喷气织机2万台,箭杆织机3000台,现已形成年产110亿米、年印染加工能力31亿米的织造生产能力,成为全国织造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品种已由单一的真丝绸发展到现在的人丝、合纤、真丝、交织等多个系列的上千个品种,形成了从聚酯切片、纺丝、针织、织物印花、涂层、服装、服饰、电脑绣花等新工艺、新产品的一条龙生产系列,并且已成为中国薄型织物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和价格指导中心。全市的真丝绸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真丝绸出口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化纤纺织品产销量占全国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吴江的真丝绸生产和技术在国内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真丝绸品种曾多次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奖、银奖。是国内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和丝绸纺织产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都”。

 

    目前,全市纺织产业中已集聚了“法诗菲”、“慈云”等中国驰名商标,茶花牌真丝绸面料、迎春花牌桑蚕生丝、恒远牌涤纶长丝等已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成功发布我国纺织行业的首个指数——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对全国丝绸化纤产业发展起到“风向标”作用。

 

 

       检验检疫多措并举力助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吴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吴江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优势,把服务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采取多项举措,着力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全力推进吴江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

 

       吴江检验检疫局积极探索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在全面推进分类管理中,对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降低产品周期检验检测频次,缩短检验检测时限,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同时,吴江局积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及时向企业发布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提高企业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使辖区内出口企业在质量管理、社会责任、行业自律、市场培育等方面对全社会起到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形成。

 

       狠抓服务,力助企业做大做强。该局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全面构建“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为中心,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利用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交流平台,将三方面的信息进行互通协调,建立起一个信息畅通,各取所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深入了解并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与需求,并依托“科镇挂钩”服务平台,全面宣传检验检疫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区内企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帮助企业建全质量控制体系、防控体系、溯源管理和规范管理体系,完善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该局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企业以“优质”为核心,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吴江大量从国外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喷气织机、中高档喷水织机、纺织前道整浆设备和印染后处理设备。目前,德国巴马格加弹机、带电子多臂装置的大提花织机等一些先进设备纷纷装备到吴江纺织产业。

 

       服务品牌建设,是吴江检验检疫局助推当地丝绸产业发展的一重要举措,该局在制定促进品牌经济发展战略时,将“创立品牌”列为重要服务内容,坚持“创优”和“护优”并举,注重氛围营造,实行分类指导,努力提高纺织企业创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吴江纺织产业的影响力。近年来,吴江丝绸已涌现出了“龙之练”、“茶花”、“龙桥”等一批知名品牌真丝绸,并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蚕花牌”真丝绉、绡、乔其等系列面料产品获得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迎春花”牌真丝捻线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10月,“盛泽织造”、“绸都染整”两个集体商标正式公告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例纺织类产品及服务的区域品牌,也为吴江丝绸出口增添了新的驱动力。

 

 

检企携手

 

      相关案例

 

      2010年,吴江某公司向德国某知名针织设备制造商订购了8台单面针织大圆机,价值33.8万欧元。

 

   设备进口后,德方技术人员历时3个月对设备进行调试,却始终不能生产出令企业满意的产品。德方认为,本公司在针织圆机制造领域拥有100多年经验,代表着当今世界针织圆机制造的最高水准,设备肯定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国产原料涤纶纱不符合要求。双方处于僵持状态。鉴于这种情况,吴江检验检疫局组织力量迅速介入。

 

   该局检验员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请德方提供原料涤纶纱,由德方技术人员设置工艺参数并操作生产。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后,很快付诸行动。产品生产出来了,经双方共同检验,德国设备生产出的布料,织物表面存在严重疵点,属于三等品。检验检疫人员据此确认,该8台针织大圆机存在制造质量问题,出具了官方检验证书。事实胜于雄辩。德国制造商最终不得不承认设备存在缺陷,并同意全数退货。企业因此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亲切交谈

 

       吴江纺织业直面“全球化”

 

       吴江市盛泽镇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相当于每年为全球每人生产一米面料。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不少企业被迫停产。

 

       而盛泽纺织业的龙头之一——盛虹集团,却呈现完全不同的场景:这里所有的车间都在生产。据吴江纺织业商会副会长、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介绍,盛虹的销售不仅没受影响,而且利润水平和前两年也相差不大。

 

       是什么让盛虹避免冲击的呢?

 

       一年多以前,生产涤纶纤维的盛虹集团决定产品向超细、超绒方向转型。公司与德国巴马格公司合作,定做了一套高技术的生产设备,使公司在超细纤维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从去年开始,高附加值产品占整个企业总销售的比例越来越高,达到60%、70%,这一类产品能生产的企业不是很多,我们在议价上比较有优势。” 缪汉根说。

 

       缪汉根说:“单位最小的纤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就是这只有六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超细纤维,又是由144根用普通肉眼难以看清的纤维纺织而成的,超细纤维主要用来生产高档面料,正是这种别人做不出来或者很难做出来的产品为盛虹集团赢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而且也卖出了普通产品卖不出的好价钱。

 

       和盛虹集团一样,盛泽的另一家生产纤维的龙头企业——恒力集团也未雨绸缪,早在2年前就开始主攻高端产品市场。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成本上升和政策调整是整个纺织行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味地怨天尤人没有意义,关键还是做好自身的调整。现在我们在日本成立了研发中心,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聘请了德国人、韩国人,还有日本人,主要是在研发这一块上花力气,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就是做精、做优、做特。”

 

       新民科技是当地的一家上市公司,原来主要生产5到10元钱一米的低档面料,但是去年上市后,他们开始从国外引进高档设备,投入巨资进行高档面料的研发。公司去年从意大利引进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这些织机正在生产他们新开发的金属丝面料,在面料中加入金属丝,不仅可以增加布料的舒适感,而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防静电作用。

 

       为了帮助纺织企业面对目前的困难,当地党委政府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除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外,吴江市也在因势利导,鼓励企业兼并整合,当地的商会也在引导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唯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能使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在吴江,转型并不是一刀切抛弃传统优势产业,而是通过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端化,提升竞争力。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如是说。

 

 

现场指导

 

       行业分析

       吴江:纺织品出口繁荣背后的反思

 

       纺织品作为吴江出口的大宗商品,其出口一直保持迅猛增长。2010年,吴江纺织品出口2296批,货值696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32%,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出口数额的增加不足以说明吴江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出口的不断增加掩盖了纺织行业存在的多种问题,繁荣景象的背后,存在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安全环保指标有待提高。目前,国际市场上对纺织品质量需求从重视外观质量转向重视内在质量,在关注纺织产品的舒适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它的安全、环保等性能,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国家越来越多,要求检测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成为我国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障碍。

 

       2010年,吴江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纺织品企业进行的安全卫生环保检验监管中,共抽取298批样品进行实验室项目检测,经检测发现,其中色牢度、pH值、甲醛等指标不达标的有11批,不合格率为3.7%,产品的安卫环等质量指标并不容乐观。

 

       竞争手段和产品相对单一。目前,吴江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手段相对单一,降价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增加出口,保持市场份额的手段。降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生产材料、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越来越简化,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品质,间接影响就是产品逐步失去市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开发能力不强、新品种类有限、产品风格单一,从近几年吴江检验部门检验的出口纺织产品来看,有的企业常年累月出口相同的产品,而且大都是低附加值产品,与国际市场纺织品的需求不相适应。

 

       反思吴江纺织出口企业存在弊端的同时,纺织企业更要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首先要加强管理,把好出口产品质量关。在严格执行《出口轻纺产品安卫环检验监控办法》的基础上,企业需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实现从产品开发、原材料质量、生产工序、成品检验和检测的全过程控制,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把与质量有关的关键点都纳入监管范围。

 

       同时要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主品牌。纺织行业中,出口竞争十分激烈,仅靠量赚取微薄的利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要促进纺织品出口可持续发展,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没有产品质量作为基础,品牌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开发有特色、高附加值的产品。科技投入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才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纺织行业竞争力。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拓展精品产品的出口渠道,以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

 

 

       企业声音

       新申:品牌引领企业发展

 

       新申集团董事长 李森林

 

       “创新自主品牌是谋求企业新发展、寻求企业新突破的必由之路”。新申集团董事长李森林表示。

 

       对于目前丝绸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形势,李森林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品缺的不是高科技和产能,而是自主品牌。品牌成功的前提在于精准的市场定位。新申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纺织产业中脱颖而出?他认为,坚持个性化发展,走绿色亚麻纺织发展之路,是其成功的秘诀。

 

       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产品时,始终坚持产品生态原则,在产品的原材料获取、生产等整个过程中,将“生态亚麻纺织”概念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全程严格按照环保工艺加工生产,以国际标准作为生产标准,确保每一米亚麻布的“质量”。该公司采用亚麻、天丝、绢丝等天然纤维原材料开发的新产品,赢得了“绿色生态亚麻面料”的美誉。

 

       “我们将以自主品牌推进为契机,加大新品开发力度,逐步完善产业链,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旗下产品的销量达到国内前列,成为中国绿色亚麻面料领跑者,跻身世界知名品牌”。李森林如此展望新申的前景。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