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阿里等电商平台,是“中国商品无底线激烈价格竞争”的浓缩和代表,其特点是品牌意识差,商品种类层次多,供应商多,价格低,产品更新变化快。而目前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制的模式主要是“样品型式测试+工厂审核”,这个模式是从西方引进,在实施时就中国的权力结构特点做了适应性调整。由于这种模式是在西方的社会文化、法治环境以及竞争和缓的品牌商品经济下发展而来的,故其比较适合品牌意识强、产品层次少、变化慢、供应商少、竞争有底线的市场环境,这种认证模式的典型特点是:“绅士”风格、速度慢、定位模糊;认证的有效性主要依靠企业的自主合规理念和法治意识,而不是外部的第三方机构。
那么,当“电商”和“强制认证”这两种血统和个性迥异的东西在中国牵手走到一起后,会发生些什么呢?笔者认为,由于CCC强制产品认证信息数据库中最主要的合规信息,其实只是一个“型号”名称而已,并无法查阅产品的照片、结构、关键部件等信息,而天猫等电商平台的“上架前认证信息核查”,最多也就只能核对电商企业上报的产品型号名称是否与CCC数据库中的一致而已,故这种核查,实际上对净化不合规产品的作用有限。电商企业为了保证其商业优势,可能会在实际运作中采取如下应对方法:
一种“证书型号”名称,去命名多种欲上架产品,电商平台是不可能去识别的,工作量太大。
如果电商企业要求上传产品铭牌,用智能软件自动识别铭牌上的名称型号,并与CCC数据库核对。那么企业干脆就在认证时,提前申请很多个“型号”名称做备用资源(当然,上报时就说差异很小,不需测试),然后在实际运作中慢慢享用这些“证书型号”资源。
最后,也许企业的获证型号没变,可是产品不断在做设计变更和调整和更新换代(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一致性无法保证)。
以上这些现象,实际上在日常工厂审核时,就已经发现大量的企业在这么操作,现在电商平台和强制认证数据库牵手后,只是会放大这些现象而已,并不稀奇,正如阿里的总裁马云先生曾经说过“电商平台,实际就是真实社会和市场的镜像!”。但在这个新闻中,值得我们从事认证检测专业人员高度关注的是,阿里这种国际级电商平台和强制产品认证数据库的牵手,客观上会加速倒逼中国的产品认证制度及模式变革,让强制性认证加快从“(静态的)型号核准”认证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可追溯批次合规”企业自我声明模式。
笔者在此也希望牵手的双方,能认真理性思考双方结合以后面临的挑战,拿出勇气,勇于创新,一定要为切实提高中国产品的合规水平做出探索和贡献。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