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公告>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为何产品一上电商平台质量就可能变差?
2016-03-16      官方公众号
【字体: 】              

在央视315发布的一号热点投诉中,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据统计,截至目前,网络购物的质量问题投诉占全部投诉量的25%,成为3·15晚会收到的数量最多的热点投诉。为何网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会这么差呢?笔者在此想试着用浅显的语言,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质量原理,同时,也说说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任何一种产品,无论其通过实体店销售,还是通过电商平台来售卖,货物源头一定都是来自工厂。在传统商业贸易中,产品是沿着“工厂、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渠道一步步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只要交易不是强迫的,就必然要伴生着下游对上游的质量考察、把关和信任,因为没有质量信任,交易就不会成交。
 
 
各环节上质量信任建立的过程、方法和成本都是不同的。总得来说,越靠近消费者端,这种信任越趋向感性,一般消费者会依托品牌、口碑、个人体验等感性方式去建立对商品的质量信任;感性信任建立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一般通过广告、试用、长期使用、朋友介绍就可以获得。而越靠近工厂端,交易中的质量信任建立过程就非常复杂和理性,一般要由专业人员通过对工厂的技术工艺质量水平、产品合规合标情况、认证证书和检测报告、监造验货报告等进行详细和长期评估判断后,才能建立信任并达成交易,这种信任的建立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在传统商业贸易模式中,由于产品从工厂到消费者,还会经过品牌商、分销商(进口商)、零售商等环节,尽管每个环节增加了交易成本,但也一级级地通过质量信任的建立过程而为终端消费者负起了复杂的质量把关职责。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厂以后,传统贸易模式中的各个环节至少为消费者建立起了三级以上的质量把关。
 
但是,网络购物时代,在电商平台上,贸易链条简化为从工厂(电商)直接到消费者,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这样虽然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同时也把原来的质量把关和协作分工去掉了,特别是去掉了最核心的“理性质量信任”把关,消费者能依靠的,只有弱弱的一级都不到的感性质量信任。
 
 
如果工厂和电商平台正好又处于社会法治不甚完善的商业环境中,那么这种“简化质量把关”情况发展下去,工厂在电商平台上直接向消费者售卖商品,而消费者又不具备对工厂进行“理性质量控制”的专业能力和费用,最后没有了压力的工厂,在电商平台激烈价格竞争下,无疑会偷工减料,慢慢走向“商品质量差、无底线激烈价格竞争”状态,做最终电商成为315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也就不奇怪了。所以,我们国家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对电商平台上的商品进行净化和质量控制,首先必须意识到:电商平台在简化传统贸易链条的同时,必须把同时简化掉的“理性质量信任”恢复,至少要能寻找到有效替代传统商业贸易中“理性质量信任”的方法。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是对电商平台上的商品进行海量的频繁抽检,进而逼着工厂(电商)自发采取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去制造合规的高质量产品,从而帮助消费者在找回“理性质量信任”。
 
 
但是,长期组织、策划、实施和运营海量的抽检,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民意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呢?那就要利用好电商平台的优势,那么电商平台优势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清晰、直接、方便的购买方式和详细的消费者信息,有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浓缩和凝聚那些既在意价格、又关注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的消费者。
 
如果我们建立了国家一级的“B2C电商质量监控中心”,并要求各电商平台绑定在每单购物结算环节,在消费者每次购物下单时,为其提供一项购买选择,如:多付商品金额的5%,就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电商商品质量监控基金,那么消费者将有权利获得所购产品的抽检结果,并享受店家的退货及赔偿。每款商品,只要凝聚众筹的资金达到抽检启动线,那么,国家一级的“B2C商品质量监控中心”就可以把消费者的这个“质量购买需求”,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匿名购样和检验,最后把检验结果向付过钱的消费者告知;如果这款产品质量好,众筹到的质量基金少,不够抽检,那么最后就退还给消费者,消费者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种“国家级B2C电商质量监控中心”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质量需求,对电商平台上的工厂建立了强大的压力,逼着工厂努力生产质量合规的产品。对净化电商平台和提升网络购物满意度,促进电商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国际,都有巨大的好处。同时,也会为中国的检测和认证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利好,促进中国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