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产品认证机构的易患的五种慢性病
2015-06-10 官方公众号
大家都知道,产品认证在商业贸易最重要的作用是持续传递对产品的合规信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产品认证机构的出具的证书,根本起不到传递信任的作用。为什么这些产品认证机构的证书传递不了信任呢?笔者看来,这是认证机构自身的组织架构、作业流程、运营方式可能存在以下缺陷:
1.检测外包而导致自身专业能力缺失:
如果认证机构把检测任务外包的同时,自身又不去培育核心技术能力,那么认证项目经理就会对产品和标准的了解很肤浅,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检测,对要发证的产品和标准都不熟悉,却肩负着对签约实验室发来的报告做出审核和最终技术判断的重任,这种情况下认证机构签发的证书,如何能专业呢?
2.认证流程被一人控制:
有些认证机构在内部的认证流程设计上存在系统性缺陷。比如:依据产品类别来划分负责人。让一个人独自负责一类产品的整个认证流程,从市场销售、报价合同、分配检测任务、分配工厂审核、报告整理审核、证书制作都被这个人包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一旦受到商业贿赂、高层管理人员压力、业绩考核目标等方面的影响而无法保证公正性时,该认证机构在此产品认证的领域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进而导致证书失去公信力。
3.产品认证蜕变为样品检测:
很多产品认证机构在接到客户的认证询价后,连这个工厂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有没有能力批量生产合规产品都不清楚,销售人员就急急忙忙签署认证合同,要求客户缴费和送样检测了。最后,耗时N个星期后,当样品测试完毕,合格!于是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认为90%的工作的完成了。可审核人员去工厂现场审核时一看,工厂连必要的生产与检测设备都没有,怎么办?客户正急等着证书拿订单或者参加招标呢!当初接单的认证机构销售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就只能开始内部公关了,最终,工厂审核“通过”,顺利发证了。这种证书能证明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合规吗?为什么在接到客户的认证询价时,认证机构不在流程上设计一个“报价前初评”呢?花一天时间实际去现场看看,做一个简单的初评再决定是否提供认证服务,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证书负责。
4.样品确认也被外包:
有些认证机构在把检测外包的同时,竟然把样品确认也外包了。从道理上,认证机构应该从申请人那里接受并确认样品后,才可以把确认后的样品传递给分包检测机构,可现实中,很多把检测分包出去的认证机构,连样品的接受和确认也不管,都委托检测机构代为处理。最后,证书发出去了,认证机构的人竟然连样品都没有看过,到底有没有收到过样品,收到的是什么样品,认证机构自己都一概不清楚,完全凭借检测机构报告上的模糊描述。而有些检测机构在利益诱惑下根本不去接收样品,甚至也不做测试,认证机构也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出具的证书又能传递多少信任呢?
5.工厂审核的方向搞错:
产品认证的工厂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目的其实有根本的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假设工厂在主观上为了满足客户的质量期望,而不断优化和改变自己的产品设计、流程、工艺等,强调的是“为客户而变”。而产品认证的工厂审核则与此恰恰相反,我们是希望客户在生产运营时能严格地“守规而不变”,强调客户在运营中的流程设计控制,应能够有效抵御那些因“降成本增利润”而瞒着认证机构在“设计、原料、工艺、检测”方面做出的不合规恶意变更。如果以质量体系审核的角度去做产品认证的工厂审核,根本方向就搞错了,最后对工厂做出的结论肯定也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颁发的产品认证证书又如何能传递合规信任呢?
以上这些致命缺陷就好比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表面上看,似乎不会对组织日常运营造成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不去改变和治疗,时间长了,就会为认证机构带来致命的影响。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