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公告>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昆山台企的“盛夏时光”
2011-06-15      官方公众号
【字体: 】              

两岸经济深度合作,在昆台企从最初的“加工时代”、“制造时代”迈向“创造时代”

昆山台企的“盛夏时光”

 


       1990年,江苏第一家台资企业在昆山落户。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裂变”为3800多家,总投资金额达457亿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家台资企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利用台资总额占苏州的半壁江山、江苏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在台湾电电工会对大陆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估中,昆山连续两年蝉联“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首位。

 

    昆山在过去20年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创造的奇迹。今天,即使是对昆山抱有不同看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与台湾没有地缘关系的城市,在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历史潮流中占尽先机,堪称典范。如今,昆山不仅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密集区和两岸经贸交流的热点地区,在昆台企也从最初的“加工时代”、“制造时代”迈向“创造时代”。

 

 

       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 搭上ECFA“直通车”

 

       今年1月25日,在昆山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监管下,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首批台湾商品顺利通关。该批货值19585美元的台湾高山乌龙茶是昆山首批携带ECFA原产地证书的入境货物。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去年9 月21日正式启动,该批货物标志着在ECFA协议正式生效第十天后,台湾商品进入大陆有了第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台湾商品可以享受ECFA协议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快速、便捷地进入大陆。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林志鸿说,按预设业务量测算,今年凭ECFA原产地证明书,全年入境台湾商品可减免关税超100万元人民币。

 

       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是个新鲜事物,不过对台资重镇昆山而言,为什么要建、怎么建,一切了然于胸。早在2008年底海峡两岸“大三通”启动后,向来想在前、干在先的昆山人就敏锐捕捉到了两岸商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开始筹划设立商贸合作区并锁定目标,在两岸商贸领域再闯一条“昆山之路”。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初步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重点建立台湾商品交易中心,台湾商品展示中心、台湾商品分拨配送中心、台湾商品物流保税中心和综合服务配套中心等“五大中心”,力争建成服务江苏、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台湾商品集散地,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市场的“桥头堡”。

 

       去年9月,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台湾商品展示中心、台湾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台湾商品分拨配送中心等一批平台已经建成,台湾产品交易中心、人才培训基地、迪卡侬、宝湾物流等4个重点功能项目进展顺利。经过3至5年发展,这里有望形成每天3万人的商务流量,实现年贸易额500亿元,进出口100亿美元的规模。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已经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苏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决策,得到了各方鼎力支持,江苏检验检疫局将其列入了今年推动转型升级、服务科学发展的八项举措之一。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上月参观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后高兴地说,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昆山打造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作为ECFA签订后的先行先试区,规划超前,气势已显,是契合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载体,同时也是推进新一轮昆台经贸合作发展的新举措。希望昆山闯出一条两岸经济深度合作、密切两岸民众感情的新路子。

 

       仁宝集团 给力“微笑曲线”高端

 

       2月23日,总投资近1亿美元的仁宝集团光电产业基地暨仁宝视讯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开工典礼在昆山市巴城镇举行。以该产业基地为基础,预计明后年,仁宝集团将达到年产能1500万台目标,跻身全球液晶电视业前三甲,为昆山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昆山加快完善光电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全球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作为多年江苏省出口冠军,去年仁宝集团实现进出口总额250亿美元,占全市的31%。今年是昆山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之年,仁宝集团早已摩拳擦掌。仁宝集团全球营运长特助张永南表示:“在昆山检验检疫部门高水平、全方位、人性化的一条龙服务下,集团实现了出口稳步快速增长,他们的‘5+2’‘白+黑’服务、无纸化报检、直通放行措施为企业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年仁宝集团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预计可达5500万台,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元。”

 

       仁宝集团的迅速成长不但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从低附加值的OEM模式转型为高技术含量的ODM模式,仁宝集团积极向研发领域延伸。去年,独立的仁宝研发中心正式运作,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500人。在加强研发力量的同时,仁宝集团也积极向微笑曲线的另一端拓展。去年,仁宝集团投资总部落户开发区,并设立仁宝江苏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投入注册资本4000万美元。

 

       “在代工笔记本电脑的同时,仁宝集团也向相关产业积极拓展,实现多角度经营。”张永南说。目前,仁宝集团与韩国LGD公司(LG显示)合资成立乐宝显示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模组;仁宝集团投资的恒颢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中,主要生产触控面板。同时,仁宝集团正在积极参与研发新一代LED电视。

 

       在昆山踏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的同时,仁宝集团内部早已在企业现代化、产线自动化方面动足脑筋。仁宝每年都投资几千万元用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提高生产效率,以推动工艺更精准、自动和经济,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可以实现节省30%劳动力的目标。

 

 

       彩晶光电 发展更“精彩”

 

       走进昆山综合保税区内的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关务部,报检员曾圣辉将18批今天将到货的入境数码相机零件信息输入特殊监管区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几分钟后,系统自动刷新,显示货物已审核放行,该放行指令同时发送到综保区物流中心。而此时,货物还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往昆山的高速公路上。“原来需要带着纸质单证跑货运、跑检验检疫局、跑物流中心,而现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完成了工作,还可以知道货物的实时状态。”小曾高兴地说。

 

       从专注数码相机生产到涉足照相、汽车、医疗等领域,从贴牌加工到拥有自创品牌,彩晶光电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伴随着昆山现代化的征程。目前,彩晶光电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委外加工ODM供应商,累计生产相机8000万台,占全球相机市场的15%。“做相机,彩晶光电已经做到很高端、很专业,但要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的眼光必须要更开阔、更长远,必须要向新的领域进军。”彩晶光电副董事长周荣正说,2011年是昆山向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一年,也是彩晶光电向多领域大步进军的一年。除在相机生产领域继续拓展外,彩晶光电将把触角向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延伸。目前彩晶光电已和两个汽车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将与欧洲大型医疗设备公司“联姻”。伴随着顶级客户和顶级订单的进入,向彩晶光电提出了更高要求,彩晶光电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零部件生产链条的整合力度。“顶级客户一定有顶级需求,你必须生产更便宜、更精密、更具商业使用价值的产品,同时要快速设计、快速交付。”周荣正说。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彩晶光电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一座豪华的宿舍楼。优秀人才的集聚,彩晶光电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业内的地位。

 

       周荣正说,眼下彩晶光电二期厂房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其年产能将从目前的1800万~2000万台提升到3000万~3500万台。“2011年,彩晶光电的目标是产值同比增长40%。‘十二五’期间,彩晶光电一方面要做好相机主产业,一方面要在多领域培育年产值十多亿的新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周荣正满怀信心的表示。

 

 

       渤扬面料 创造最低碳环保的“纺织奇迹”

 

       走进渤扬复合面料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各种检测仪器满目琳琅,提供AATCC、ASTM、GB、ISO、JIS等各种专业标准检测。在这里,纺织不再是常人眼中织布、印染、缝制那么简单。从各种不同颜色的碳粉粒到碳母粒,再从碳纤维转变为一丝丝布线,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的生成。不仅印染这样带有化学危害的环节被彻底抛弃,也不再需要耗费高成本的原材料费用。“渤扬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就是我们真正做到低碳、环保和绿色。”公司董事长杨昭福自信地说。

 

       2001年从台湾到昆山建厂时,渤扬复合面料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一般功能性面料的纺织企业。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低端功能性面料需求急剧萎缩,对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杨昭福,这位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的“老手”,在危机中毅然转型,在昆山检验检疫局轻纺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投入百万美元设立研发实验室,向高端化进军,向外界讲述了在低碳、环保时代里,纺织业的出路在何方。

 

       “把一块合格的布料放进里面,经过从0~90度逐步升温的考验,再拿来重新测试。如果持续时间1天不变形,则这种布料制成的服装在自然状态下可使用1年,如果持续2天仍不变形,则可以使用2年,以此类推。”杨昭福指着耐高温测试机如数家珍。

 

       “这台是英国进口的紫外线测试仪,它的主要功能是测试布料的防辐射性。我们还将坯布与织物依外观、柔挺性、颜色匹配等规定进行分级;利用悬吊法判断柔挺度是否满足需求;还使用光谱仪与光源箱判断颜色差异,以避免眼睛产生的错误……”杨昭福详细地介绍每一台测试机的功能与作用,神情专注。

 

       “渤扬是昆山轻纺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市场上有些功能性面料只做到了防雨,却不透气,让人不舒服。渤扬研发的贴合技术,却能做到既防雨又透气。”看着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多次到企业帮扶指导的昆山检验检疫局轻纺科科长汪沉浮欣慰地说。“以前老杨搞加工赚1元,搞研发可以赚4元!以前一米长的布只能卖2美元,现在开发的贴合布每米能卖到8美元。”

 

       目前,渤扬不仅成为耐克、迪卡侬等著名品牌的面料供应商,更是自创了多个知名品牌,譬如Airtech、Bodydry、Byefree等等。公司已经走上品牌化道路,申请注册了10个产品商标,每一种产品都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公司新推出的成衣正计划通过开设实体销售、网络销售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20年风雨同舟,昆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众多台商投资昆山、深耕昆山、融入昆山密不可分,昆山与台企、台胞共同抒写了“携手发展,共创辉煌”的绚丽华章。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如今,昆山台企正抢抓机遇,转型升级,昂首阔步走进“盛夏时光”。

 

       延伸阅读

       昆山台资经济五大特点

 

     台资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并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点:

 

    企业投资规模大,龙头企业多。全市台资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1200万美元,其中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的有1135家,投资超1亿美元的有39家。台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额的82%和73%。仁宝、纬创两大集团进出口总额名列江苏省前二位。据台湾《远见》杂志发布的企业排名统计,台湾排名前100大制造业企业已先后有60多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近100家企业。

 

    主导产业集聚,产业链完整。昆山的大部分台资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高档轻纺等行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昆山的最大支柱产业,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已经构成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

 

    新兴产业领跑,带动作用明显。在新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龙腾光电、日月光半导体、茂迪新能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生态保护好、产出效益多的台资项目先后落户,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的快速集聚。全市去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40亿元,同比增长31.6%,高出全市工业产值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业成为热点。昆山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级昆山综合保税区功能,昆达电脑、彩晶光电等一批台资企业将业务向品牌销售、售后服务、创新研发、维修保养等领域拓展。仁宝、捷安特等企业先后在昆山设立区域总部,台湾彰化银行、大华人力资源公司等众多服务性行业纷纷抢滩昆山。

 

    内外资高度融合,配套合作持续深化。目前,全市拥有配套内资企业超2200家,配套项目超3200个,去年实现配套销售额超650亿元。通过外向配套,全市80%的配套企业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了“借船出海”、融入国际产业链的步伐;台资企业也大大减少了投资和生产环节,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达到了“台企生根、民企升级”的双赢发展目标。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