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
2011-06-08 官方公众号
我国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增长质量保持了稳步提升的势头。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达到82.57,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0.4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 1999~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由12个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得分线性加权生成,得分范围为60-100分之间。为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发布的时效性,增强对质量工作的指导意义,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使用统计指标可获得的最近年度数据测算,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等4个指标使用2010年度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比重、新产品销售比重、人均产品销售收入、国际市场销售率等7个指标使用2009年度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计算中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使用2010年度数据,工业总产值使用2009年度数据。因此,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各指标中,只有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等指标有所变化。
一、产品技术水平继续提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增强产品竞争力,赢得国际贸易主动权,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千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信息网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从59.11%、63.13%增长到70.75%。29个制造行业中,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4个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达到90%以上,24个行业超过了50%。
二、质量管理基础明显改善。2010年,全国制造业企业现行有效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21万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7万张,增幅达到14.68%。其中,皮革及皮革制品,印刷业,医药品等行业增长幅度超过25%。
三、支柱产业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增强。2010年,全国千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信息网统计结果显示,通用设备、电子通信、交通运输、专用设备等支柱产业的质量损失率明显降低,分别比2009年减少了0.29、0.28、0.24、0.18个百分点。
从29个制造业行业来看,20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有所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86.91,提高1.9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6.42,提高2.37;电气机械制造业86.04,提高0.35;通用设备制造业85.93,提高1.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5.69,提高1.5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4.63,提高0.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4.42,提高0.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4.40,提高0.79;医药制造业83.59,提高1.15;化学纤维制造业82.00,提高0.01;饮料制造业80.56,提高0.56。
从31个省(区、市)制造业来看,26个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增长,得分超过80分的省(区、市)数量达到20个。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湖南等8个地区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5以上。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5.90、81.54、80.92,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80、1.27、0.30。东部区域继续保持领军位置,中部区域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
测算结果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符合性质量略有下降。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132类16357种产品的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7.6%,比2009年下降了0.20个百分点。出口商品中,出境工业品不合格货值占出口货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0.11%提高到0.12%。
二是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质量竞争力出现下滑。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下滑,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2.32、0.95、0.95、0.68、0.61、0.61、0.44。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是我国对产品质量整体状况进行有效监管的积极探索,于2006年9月首次发布,这次是第六次年度发布,已成为我国实施质量宏观管理的有力措施之一。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正值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深化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深入推进质量竞争力评价,动态监控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质量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有的放矢地提升本区域、本行业的质量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附表1 2010年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行业
|
质量竞争力指数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77.33
|
食品制造业
|
79.07
|
饮料制造业
|
80.56
|
烟草制品业
|
80.77
|
纺织业
|
76.42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76.35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76.92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77.23
|
家具制造业
|
78.19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79.00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75.87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79.49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79.20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84.42
|
医药制造业
|
83.59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82.00
|
橡胶制品业
|
83.36
|
塑料制品业
|
76.9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9.33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84.63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84.40
|
金属制品业
|
79.25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85.9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86.91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85.6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86.04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87.65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86.42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72.17
|
附表2 2010年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地区
|
质量竞争力指数
|
北京
|
89.31
|
天津
|
88.41
|
河北
|
80.41
|
山西
|
78.30
|
内蒙古
|
80.38
|
辽宁
|
83.26
|
吉林
|
81.61
|
黑龙江
|
78.23
|
上海
|
90.85
|
江苏
|
87.13
|
浙江
|
85.65
|
安徽
|
82.58
|
福建
|
83.93
|
江西
|
82.04
|
山东
|
84.41
|
河南
|
79.69
|
湖北
|
83.74
|
湖南
|
85.40
|
广东
|
87.14
|
广西
|
79.18
|
海南
|
78.30
|
重庆
|
85.49
|
四川
|
81.64
|
贵州
|
82.27
|
云南
|
76.49
|
西藏
|
73.51
|
陕西
|
82.57
|
甘肃
|
79.60
|
青海
|
75.88
|
宁夏
|
78.80
|
新疆
|
78.96
|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