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SO14000审核员>复习指南>
复习指南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
2010-12-28      官方公众号
【字体: 】              

化学需氧量(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废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又称生化耗氧量,它说明水中有机物出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单位以ppm成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其适用对象包括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和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清净下水:间接冷却水、循环水排水等、或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废水。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染指标。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 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后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即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记作PM10,简写为IP。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

酸雨: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鱼、雪、雾、露、霜。降水的酸度来源于降水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其他酸性物质的吸收。能形成酸性降水的物质主要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HCI和氯化物等等。其中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它们造成的酸雨占酸雨中总酸量的绝大部分。目前大气中的硫和氮的化合物大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总不可过滤残渣(悬浮物,SS指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量。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沙、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

重金属污染物(镉、汞、锰等):水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成千上万地富集,而达到相当高的浓度,这样重金属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食物、饮水、呼吸)进入人体.甚至遗传和母乳也是重金属侵入人体的途径。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够和生理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而失去活性,也可能累积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造成慢性累积性中毒。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

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
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笨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笨并呋喃)
危险废物:含有放射性、毒性、腐蚀性和致病性的固体废物称为危险废物。
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含放射性元素矿石提取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放射性物质精炼厂、核燃料元件加工厂、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应用单位排放的沾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废弃物。
有毒废物包括各种有毒有机物,如苯系物、含重金属废物、废农药、废有毒试剂等。
腐蚀性废物主要指强酸和强碱。
致病性废物主要指医疗和医院废物。
危险废物尽管其数量不大,但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事故。所以,我国将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作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
危险化学品是指:天然气、液化气、管道煤气、香蕉水等油漆稀释剂、汽油、苯、甲苯、甲醇、氯乙烯、液氯(氯气)、液氨(氨、氨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氢、过氧化物、氰化物、黄磷、三氯化磷、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等。
废弃危险化学品:废弃危险化学品是指未经使用而被所有人抛弃或者放弃的危险化学品,淘汰、伪劣、过期、失效的危险化学品,由公安、海关、质检、工商、农业、安全监管、环保等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收缴的危险化学品以及接收的公众上交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危险化学品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资源: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划分,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它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例如鱼、树等,只要不过量捕捞,大鱼可以生出小鱼,一代一代繁殖下去;只要合理砍伐,森林可以砍了再生,生了再砍,循环往复。非再生资源又称可耗竭资源,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初始禀赋是固定的,用一点少一点。它可分为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前者主要指金属等资源,后者主要指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煤、铁等矿藏是典型的非再生资源。在现实世界,许多资源是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混合,其特性介于两者之间。
 
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温室效应: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燃料被用在工业、商业、住房和交通上。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像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海拔较低的孟加拉、荷兰、埃及、中国低洼三角洲等地及若干岛屿国家将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臭氧层——Ozone Layer大气平流层中集中大气中大部分臭氧的这一大气层。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和动植物免受伤害。氟里昂中的氯原子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线的臭氧,使臭氧层变薄,由于臭氧层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收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
氟里昂:含氯氟烃的商品名
哈龙:含溴氟烷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作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通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1)最表面上的定义:指在生产过程和产品预期消费中,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生产方式。
(2) 创造性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清洁生产的最新定义(1996):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环境标志:指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
环境标志:一种标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证明性商标”,表明了产品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汇总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商品相比,具有节约资源、低毒少害的环境优势。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由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运输、分配、使用、维修、再循环、混合及最终处置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一般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     
水体自净:水体通过自身特有的机制清除污染并渐渐恢复清洁状态的现象。水体自净有三种净化作用完成(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而得到净化的过程。(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而使污染物降低的过程。(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水体中的水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吸收、分解作用使污染浓度降低的过程。
手机扫一扫
进行注册审核员考试咨询

微信号:ccaa315
功能介绍:注册审核员 考试通知、培训信息;
认证机构挂靠、人员注册、复习题、模拟试题。